查看原文
其他

浅尝《资本论》

Javage 无知少年的书房
2024-09-21

文字|无知少年
ID|Javage
字数|8.2千字





                  
         
本文,我们先从卡尔·马克思开始,再来浅尝《资本论》。字数约8.2千字。
         
由于该人物较为敏感,本文尽量保持纯洁,不触碰 G 点。


马克思的简要生平

         

是时代造就了他,还是他改变了时代?
         
1818年5月5日的那天,坐落于摩泽尔河畔的特里尔小城(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一位荷兰裔夫人生下了她的第三个孩子,取名为卡尔·马克思。
         
谁也不曾想到,正是这位后来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思想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导师。
         
卡尔的童年,生活在一个较为宽裕的家庭里,自然没有底层阶级的烦恼,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直到中学时期,他开始接触到了社会底层的穷困。卡尔每次上学都要走很长一段路,要穿过简陋拥挤的穷人区。在那里,平民们的生活和他平时见惯了的富裕文雅的上层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因此,在途中他第一次听到了一个名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大师圣西门。
         
天资聪颖的他,18岁(1836年)转学柏林大学法律专业。初到柏林的他,博览群书,并着手创作。在这种漫无边际的广泛阅读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
         
1837年起,深研黑格尔哲学,算是通读了该人物以及他门生的所有著作吧,并结识了各大黑格尔派人物。
         
大学毕业后没多久,于1841年4月获得了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4月,为《莱茵报》撰稿。在编辑时,马克思就已渐渐感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是无法合理解答当时大量的实际政治经济问题。也就在这个时期,一种新的学说,像洪钟一样震撼了他,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启发,那就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认为,是人民创造了国家制度,而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了人民,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总之,该手稿标志着马克思向唯物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迈向了重要的一步。
         
1842年11月,在《莱茵报》编辑部,于恩格斯初次见面。
         
1843年6月,与燕妮结婚,之后迁居巴黎(不到两年时间,被法国驱逐,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
         
不知道啥情况,恩格斯很快也搬去了布鲁塞尔。于是他两就去英国到处旅行,在happy的同时,顺带考察当地的政治、经济等状况。
         
1845-1847年间,他两四处奔波,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原理作了说明。
         
由于当时的世界社会背景,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使得现代资本主义体系初具规模。客观看待,由于当时的恶劣工作制度,导致工人阶级的贫困及不满情绪的升级,引发了一场思想浪潮。
         
1847年6月,共产主义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很快多个地区相继成立支部与区部。
         
1848年2月24日,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看完了该书,我保留个人观点,但不发表
         
另外,我将个人以为的最重点的一句话摘录下来,“共产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的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损害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就是消灭私有制!
         
《宣言》出版后,马克思开始四处流亡。
         
1850年11月,马克思流亡伦敦,刚开始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恩格斯赞助的,之后通过《纽约每日论坛报》赚取稿费养家糊口。直到 1862 年美国内战爆发以及他的撰稿倾向问题,与该报社断绝了关系。穷困潦倒的他不得不再次接受恩格斯的救济。
         
在那段期间,马克思在家庭琐事纠缠和流亡者分歧的双重压迫下,奋力读书写作。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成为他每日打卡点。他又开始写那部早在1844年就准备写的经济学巨著(资本论)。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在贫困中度过。更糟糕的是,他们夫妇两的七个孩子夭折了四个。
         
插播八卦,卡尔在1851年与别人有个bastard,这件事是恩格斯在晚年告知马克思的幼女艾琳娜所得知的。从时间点可以看出,是当时在流亡期间嘿嘿嘿的。

         

1865年12月,写出了《资本论》三卷的手稿。
         
1867年9月,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第一卷的材料主要取自英国,因为在当时,英国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纯粹最典型的标本。还有一点是,马克思在写第一卷时,大量文献出自不列颠图书馆。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与世长辞。
         
1885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为了写好第二卷,他刻意学习俄文,主要是探索土地问题俄国的土地所有制关系。
         
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三卷。
         
第二卷与第三卷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由恩格斯根据遗稿整理出版的。
         
《资本论》的社会背景围绕着19世纪展开,由于阅读该书期间,闲暇之余看了《斯巴达克斯》全季,更能体会奴隶社会及无产阶级的困境。
         
OK,咱们来浅尝《资本论》吧,无知少年尽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且流水式地阐述给大家。
         
哦对了,读者若是对经济学略知一二,可以直接跳到「剩余价值」那部分。愚以为,那部分是本书的中心。

          

浅尝《资本论》

         
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19 世纪 30-40 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逐步的在西欧国家成熟起来。


《资本论》分为三卷,主要重点都在第一卷。先从第一卷开始导读,第一卷总共有七篇。
         
第一篇,研究商品和货币,揭示商品生产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主要阐述劳动价值理论,为进一步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篇第六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过程和本质,指出剩余价值生产规律,主要阐述劳动力商品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工资理论。
         
第七篇,研究资本的积累,揭示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主要阐述相对过剩人口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理论。
         
简言之,第一卷的所有理论内容均是围绕着“资本的生产过程”展开的。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
         
商品形式的奥秘在于,人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说人话就是,商品本来只是一种物品,是由人类劳动生产而成的物品,通过社会关系形成「物物交换」。经过劳动产品的交换,形成了物品的价值对象性。
         
经过「物物交换」,慢慢的过渡到以货币交易。
         
马克思说:“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从而商品价值日益发展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货币形式也就日益转到那些天然适于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身上,即转到贵金属身上。”
         
游牧民族最先发展了货币形式,原因是他们的财产均具有可移动的,因而可直接让渡的形式,又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经常和别的共同体接触,使得引起产品交换。
         
然而他们常常以奴隶作为货币进行交易,从来没有把土地当做交易材料,而这种交易材料只有在发达的资产阶级社会里才会产生。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的自然属性适于担任货币职能的角色。
         
贵金属一旦成为货币,就具有二重使用价值:①作为商品的特殊属性,如奢侈品原材料等;②一切商品的等价物,即价值尺度。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货币执行着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
         
那么,啥是「价值尺度」呢?
         
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用来使形形色色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价格,转化为可以想象的含金量。价值尺度是用来计量作为价值的商品。
         
如,老黄做了把椅子,这把椅子既可以和隔壁老王的桌子交换,也可以拿去集市上交易,在集市上交易的价格就是这把椅子的「价值尺度」。
         
啥是「价格标准」呢?
         
作为规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计量这些金属货币(金银)的含金量。
         
价格标准是用一个金量计量各种不同的金量,而不是用一个金量的重量计量另一个金量的价值。要使金充当价格标准,必须把一定重量的金固定为计量单位。即同一个金量越是不变的充当计量单位,价格标准就越是能更好的执行自己的职能。
         
如,一盎司黄金可以兑换多少美元的意思。
         
当货币的出现,商品交换则进一步发展为「商品流通」。
         
说白了,就是货币起到了中介的作用,成为流通手段。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1、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就是:商品→货币→商品,为购买商品,而卖出自有商品。
         
如,老王为了买肉吃,而将自家种的菜卖掉,换取肉。
         
2、 另一种形式「资本流通」:货币→商品→货币,为换取货币成为资本,而购买内在价值高于货币的商品。
         
如,老王花1万买了把黄花梨凳子,之后将这把凳子以1万5卖掉。
         
两种形式的区别在于:
         
①买卖起始不同。「商品流通」以卖开始,以买结束。而「资本流通」以买开始,以卖结束。
         
②媒介不同。商品流通以「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作为中介。资本流通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中介。
         
资本是货币,资本也可以是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它不断地的变换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来改变着自己的价值量。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剩余价值」是流通过程的产物。马克思则认为「剩余价值」不可能产生于流通。
         
愚以为,「剩余价值」是商品的自我增值,是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的价值增殖。
         
他认为,商品所有者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但是无法创造自行增殖的价值。
         
这是政治经济学上的术语;所谓「增殖」是指价值的增率。而「增值」是物品价格的增加量。
         
说人话就是,假设一块布料价值 2,无论发生多少次交易,虽然价格有涨有跌,然而它的价值还是 2。若是拥有这块布料的人,将它制作成服饰,价值增殖为 5,那么多出来的 3 就包含了「剩余价值」。
         
简言之,马克思认为,①商品流通过程发生价格增值行为,不产生「剩余价值」。②产生「剩余价值」是因为原商品包含了更大的劳动量,使得商品价值增殖。
         
聊到「剩余价值」,算是进入了本书的重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马克思将「资本」等价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用数学表达式是:
         
资本C=支付生产资料c+支付劳动力v
         
即资本家雇佣工人生产商品,预支付了原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生产结束后,得到的商品价值是:
         
商品价值=支付生产资料c+支付劳动力v+剩余价值m
         
例,购买棉衣,原材料价格410,劳动力(工资)90,产成品(生产后的商品)溢价90。
         
则,半成品价值=c+v=410+90=500
产成品价值=c+v+m=410+90+90=590
         
马克思与时俱进,将劳动力转嫁为机器消耗。
         
例,生产棉衣,原材料410,分为棉花312,其他材料44,机器损耗54,另外,机器的价值1054。若是将机器的价值也算进成本。
         
那么,「半成品价值」与「产成品价值」将各自增加1000,差额或「剩余价值」仍为90。
         
于是,他将「半成品价值」与「产成品价值」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可变价值」和「剩余价值」。
         
假定「不变资本」部分为0,把c去掉。
         
增殖率=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劳动力)=m÷v
         
接下来就是马克思的无中生有定义:
         
第一阶段:
         
例,线段a___b与线段a____b____c
         
1、「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工人不劳动就没工钱,而需要劳动来维持生计的劳动时间。即ab线段的时间为「必要劳动时间」。
         
2、「再生产」就是由于社会分工,原本一个车间工作日只需6小时就能完成指标。如果是单干,就缺少“劳动分工”,则个人需要超过6小时的劳动才能完成相应的指标。超出的这部分就是「再生产」。即abc线段的时间同样为「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指出,之所以称为「必要」,是因为工人的存在是生产的基础,没有工人啥也不是。
         
第二阶段:
         
假定超出「必要劳动」界限的工作时间,产生价值的这段时间,则称为「剩余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就是这段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力。
         
∵「可变资本的价值」=「支付劳动力的价值」
         
又∵该「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工作日的必要部分
         
又∵「剩余价值」由工作日的剩余部分所决定
         
∴剩余价值率=m÷v=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率」看作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当「剩余价值率」>100%,工人用他的工作日一半以上生产剩余价值,这些价值被资本家用各种借口瓜分掉。
         
剩余价值量M=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总数=m÷v×V
         
剩余价值量M=平均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工人人数=k×a’÷a×n
         
马克思的结论是:在一定限度内,资本所榨取的劳动的供给,并不取决于工人的供给。反过来说,若是剩余价值率降低了,那么只要可变资本总量或雇佣工人人数按比例增加,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仍然不变。
         
说人话就是,他认为若是利润降低了,工人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按比例增加资金量再生产或员工数量,是可以维持不变的收益。这样的操作就是剥削。
         
愚以为,当「可变资本」的工作日界限已定的情况下(一日最多24小时),利润降低了,提高生产人员数量,降低生产成本。或者反过来想,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周转效率,虽然降低利润,但是量产化了。这难道不是社会价值最大化吗?
         
还有一点,他似乎将劳动社会平均化了。劳动者个体不一,所付出的劳动力不一。
         
这很矛盾,或许是我的错觉,又或许是没get到他的点?简单做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举个例子,以具有个体差异的劳动者进行资本预支付。假设资本在相同的6小时的工作日下,预支付A、B、C三人各100。①若A劳动价值100;②B的劳动价值只有50;③C的劳动价值为150。
         
愚以为,①由于B的劳动价值仅为50,则B需要加长6小时的再生产,才能完成劳动价值100,即B的必要劳动时间是12小时。②C的劳动价值为150,在6小时的工作日下,则平均每小时价值25,则C的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这么说岂不是C在每6小时的工作制下,就存在2小时的剩余时间,即被资本剥削了2小时?
         
那么问题来了,按马克思的观点再深入,当社会劳动价值平均化情况下,(A+B+C)=300,似乎不存在剥削。然而,当细分出劳动者个体差异后,由于C>B的劳动价值,看似C受到了资本的剥削,实则是填补B的劳动再生产时间。
         
到底是谁在剥削谁?
         
另外,若是以非差异化的研究,则是严重的浪费C的劳动价值,甚至无中生有的归类为资本剥削。还有一点,若是社会共产,人性的弱点将被放大,人是自私的,就会发生同样的工作日下,B得过且过,而C却无法同工同酬,以C的劳动填补B的窟窿,实在不公平。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称为「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的目的。同样,富的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量来计量,而是有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
         
什么是「绝对」什么是「相对」?怎么这么喜欢造新词哦
         
「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说人话就是,工资不变,加班没有加班费,加班生产的产品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说人话就是,按比例减少工资,同时相应的加班没有加班费。
         
例,线段a_____b’__b_____c,当在工作日下,ac线段代表时间轴,ab为必要劳动,bc为剩余价值。b移向b’,则ab缩短,bc延长。即「剩余价值」变大。反之亦然。
         
「绝对剩余价值」,就是工作日(ac)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就是缩短「必要劳动」ab,以及相应的改变工作日(ac)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即,劳动者A与B,当A>B的劳动价值,则①B就需要增加劳动力,才能匹配A的劳动价值;②相同的工作时间下,A生产的劳动价值>B。
         
马克思对此得出结论:‍‍‍
         
1、「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2、「劳动力价值」由「商品价值」决定。
         
3、「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机器的发展,马克思认为,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功能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工人无偿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愚以为,估计马克思的想法是,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促使商品价值变低,生产成本降低,由于人工产量不及机器产量,导致人工成本降低,增加工作日部分。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根本不会关心「商品价值」,而只关心「相对剩余价值」。原因是「商品价值」减少→「劳动生产力」增加→「相对剩余价值」增加。这就是资本家压榨劳动力的原因。或者说是,根据商品定价,决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盈余。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支付工人劳动的报酬),目的绝不是为缩短工作日,而只是为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愚以为,这真的是压榨吗?提高生产率,降低商品定价,提高商品周转,增加盈余。消费者受益,供给者获益,生产者同样也是市场上的消费者,这是共赢,何来压榨?另外,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他似乎忽略了一点,脑力其实也是劳动力的一种代价,资本家真的就是不劳而获的榨取吗?或许是时代的改变造就思想的改变,又或许是他的思想改变了那个时代。
         
所有的生产离不开资本,所生产的价值更是资本的利息。
         
资本一旦合并了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劳动力」和「土地」,它便获得了一种扩张的能力,这种能力使资本能把它的积累的要素扩展到超出似乎是由它本身的大小所确定的范围,即超出由体现资本存在的、已经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数量所确定的范围。
         
接下来是马克思对「资本」的阐述。无知少年保留个人意见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马克思指出,17世纪末,原始积累中的不同因素,在英国系统地综合为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保护关税制度。
         
「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在欧洲以外直接以掠夺等方式获取财富,转化为资本流入宗主国。
         
「国债制度」使不生产的货币具有了生殖力,从而可以转化为资本,而又用不着承担投资于工业,甚至投资于高利贷时所不可避免的劳苦与风险。
         
「现代税收制度」,由于国债是依靠国家收入来支付年利息等开支。所以,现代税收制度就成为国债制度的必要补充。借债使政府可以抵补额外的开支,而纳税人又不会立即感到负担。但借债最终还是要求提高税收。
         
「保护关税制度」,欧洲各国间接通过保护关税和直接通过出口补助金来掠夺本国人,并还强制摧毁其附属邻国的一切工业。如英格兰摧毁了爱尔兰的毛纺织工场手工业。
         
《资本论》第二卷,主要阐述货币的流通过程。就是「货币」交换「商品」,经过「生产」形成「增殖的商品」,再交换「货币」的循环过程。本卷没有什么值得做的笔记。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阐述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利润就是「剩余价值」,则「商品价值」就表现为商品成本价格加上利润。
         
数学表达式:
         
商品价值W=支付生产资料c+支付劳动力v+剩余价值m

商品价值W=商品成品k+剩余价值m

商品价值W=商品成本k+利润p
         
第一卷提到,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劳动价值
         
m’=m÷v,即m=m’v
         
同时,假定总资本C=支付生产资料c+支付劳动力v
         

马克思认为,利润率p’=剩余价值m÷总资本C=剩余价值m÷(支付生产资料c+支付劳动力v)

         
∵m=m’v
         

∴利润率p’=剩余价值率m’×支付劳动力v÷(支付生产资料c+支付劳动力v)

         
则马克思认为,决定「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是「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构成」。
         
这排版看起来乱七八糟的,我干脆把笔记贴出来,或许相对易懂。
         

「剩余价值率m’」与资本的周转时间有关,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组成。
         
一年中的资本周转次数越多,其中的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也就越多,所带来的剩余价值越大。即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可以提高利润率。高效率=高周转→低利润率。反之亦然。可以参看《肖星的财务思维》(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当资本「周转时间」下降→「劳动生产率」提升。马克思认为这是剥削劳动力。
         
前面提到了,利润率p’= 剩余价值m÷(支付生产资料c+支付劳动力v)
         
愚以为,利润是商品价格中的盈余部分,「利润率」应该是「盈余」占「商品价格」的比例。而马克思从一开始就认为是「商品价值」=「商品成本」,「利润率」是「盈余」占「商品成本」的比例,至于多出来的「盈余」属于资本的剥削,不算在里面。这边表示很大的问号!!!
         
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价格>价值时,多出来的商誉,存在着隐秘性的价值,而他确认为这多出来的部分算是剥削。那这么说,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价值,出售后的商品,亏损的部分,资本家找谁哭去?被劳动者剥削了???
         
他似乎以为「商品价格」就应该对等「商品成本」。市场的背后是人性的弱点,没有节约,没有资本的累积再生产,怎么社会价值最大化,还怎么发展?若市场真如他所以为的,任何产成品发生交易后,没有任何盈余获利,而且市场还持续这么干。读者们,你认为这有可能吗?
         
有,有可能,或许是共产主义?
         
如果你听懂了我在说什么,那一定是误解了我的意思。——艾伦·格林斯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无知少年的书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